找到相关内容1646篇,用时10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佛教般若思想与叔本华意志哲学比较

    的,工具是用来认识表象的。因此他就认为理性不可能认识产生它的意志。而只有直观才是一切真理的源泉,一切科学的基础。他认为理性认识的只是直观世界的摩写和复制,它近似于"镶嵌画中的碎片。"3直观是它可近而不可即的极限。它写道:"人类虽有好多地方只有借助于理性方法的深思熟虑才能完成,但也有许多事情,不用理性,反而可以完成得更好些。"3因此叔本华就贬损理性,抬高直观,认为只有借助直观才能达到绝对认识,而一有...

    蔡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342944600.html
  • 佛教般若与叔本华的唯意志哲学

    只有直观才是一切真理的源泉,一切科学的基础。他认为理性认识的只是直观世界的摩写和复制,它近似于“镶嵌画中的碎片。”【2】直观是它可近而不可即的极限。他写道:“人类虽有好多地方只有借助于理性和方法上的深思熟虑才能完成,但也有许多事情,不用理性,反而可以完成得更好些。”【3】因此叔本华就贬损理性,抬高直观,认为只有借助直观才能达到绝对认识,而一有理性介入,就难免要出现谬误。   叔本华认为现象是由理念...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83761914.html
  • 试论自在之物的两重蕴意

    自在之物存在,但我们只能知道它们的现象,却不能知道它的本来面目。   在《批判》的“先验感性论”第8节中,康德说道:“所以我们早就要说:我们的一切直观无非是关于现象的表象;我们所直观的事物不是自在之物本身,我们既不是为了自在之物而直观这些事物,它们的关系也不是自在地本身具有如同它们向我们显现出来的那种性状” 。这说明,我们的直观只是现象的表象,而非自在之物本身。  与上述引文的同一节中,康德还说道...

    释青平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203450797.html
  • 《肇论》的现象学阐释

    立场、方向、前提的方法,可以把它高度概括 为:回到事实本身。在这里,回到事实本身和前面提到的自明性是一致的,实现该目的方法 是反思的直观。反思的直观朝向事情本身,直观的被给予性,也就是说在反思的直观中使实 事明证的被给予。实事本身是直观明证的,而把握直观明证的实事,就是现象学方法的根本 目的和原则。这一原则在海德格尔那里被表述为“去蔽”,它和“面向实事本身”具有相同 的 意味。所谓的“蔽”,就是...

    刘旭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40569902.html
  • 禅哲学,还是禅宗史

    一种心态,他又说:  就我的意见看来,胡适代表着第二种心态,还没有适当的资格来就禅论禅。禅必须从内在去了解而不是从外在。一个人必须先达到我所称的般若直观,然后再去研究它一切表现于外的方式。要想由收集...认作是“众妙之门”。胡适把“知”译为“知识”,并以此作为神会知性方法的凭证。这表示胡适除了禅的“历史背景”之外,并不了解禅本身。   神会的“知”并不是智性的知识,而宁是我所称为的“般若直观”。要解释...

    廖 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134670586.html
  • 从生命的体验到哲学的探索——谈西田几多郎《善的研究》与佛学

    直观”一章中专门谈到了思想是如何产生的问题,他认为一切思想都是成立在纯粹经验的状态即“根本知觉”上面的,这种根本知觉即是“真正的宗教觉悟”,即“自己悟得存在于知识及意志的根基里的深远的统一。……也就是...”这种生命体验本是不可思议不可言说的,但是西田还是力图给它以理性的说明。下面将从“主客未分”与“知的直观”两个方面进一步探讨“纯粹经验”与佛法的关系。  西田几多郎在描述“纯粹经验”的性质时,常常提到...

    纪华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403464541.html
  • 唯识观行的现象学展开

    上面费力了,而可以直接在更本原的、更可靠的真实性上直观了,这种直观是自明的,有如开悟,可以一下子让一切敞亮。   这当然是基于一种体认。   《唯识二十论》说:“‘唯识教受化者能入所执法无我,谓若...“佛境离言法性”道通暗合。这其中的转捩点就在于,佛教的缘起观可以在现象学的悬置后还原出的本质直观中完全展开。   佛教缘起法则所蕴含的缘起性空、性空缘起义理,决定了缘起的完全透显展现须在空性中完成。...

    肖永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6/05375185078.html
  • 佛教理论对中国古代审美认识论之影响

    观照的直接性, 《成唯识论述记》卷9:“现谓现前。明了现前,观此现境,故名现观”。 因此“现观”又可解为“直观”。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第1 卷指出:“大乘佛教所提倡的‘现观’、‘亲证’,...真如不契”。  三、直观契道与审美  佛家通过对眼前个别事物(自相)的直观(现观)把握(亲证)到它背后的真如本性、获得真实无妄知识(现量)的“现观见道”理论,尽管表达方式非常复杂,其实意思非常明了:它是...

    祁志祥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385440701.html
  • 般若空观印禅心———论《心经》对禅思禅诗的影响

    ”是观照,是以般若直观照见诸法皆空而获得自在解脱。“观自在菩萨”是以澄明自在的审美襟怀观照宇宙人生实相的大彻大悟者。当他深入般若直观时,能够从烦恼秽浊的此岸,直趋·102·观的菩萨,照见“五蕴皆空”,...无自性,以般若直观照彻贪嗔痴等烦恼,则知烦恼的全体皆是法性,四大五蕴即是真智本身。 ...

    吴言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401560835.html
  • 知 见” 论

    易,要见死心难。故顿门禅宗,相承以来,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宗门的修证,只是自性上直觉直观直悟直证的现量境界,是无功用智,连圣言量都毋庸透过”。  其实,文字(包括知见)性离。六祖谓“即此本不污染”,四...真实到达透发本光,馀瑕自尽之时,虽有眼睛,还同白昼的胎盲!例如谓宗门是“直觉直观直悟直证的无功用智”——这岂不是“知”,殊不知这个“直觉直观直悟直证”已堕觉观悟证而未察,天台谓“妙明寰中,歇觉观风”。...

    沈仁岩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1092171343.html